活動訊息 Event information

2021/3/27 董事長謝雅敏擔任《循環台灣》高雄新書發表會與談人


《循環台灣》高雄新書發表會綜合座談


謝雅敏董事長分享循環經濟範例的實踐經驗

謝雅敏董事長以「從再生能源到再生資源,太陽光電的循環之旅」循環經濟主題-“太陽能:台灣的循環經濟範例”與聽眾分享。
內容提及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,太陽光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,這幾年太陽能成長快速,對於穩定尖峰用電有很大的幫助。但是,太陽光電板的生產污染與後續回收,也讓社會對其是不是真正「環保」產生質疑。但殊不知,太陽能課題的面對與處理過程,其實就是運用循環經濟來解決問題的最好示範案例。2008年左右,當時台灣有許多公司(例如:綠能、茂迪、中美晶、友達等)在生產太陽能電池,製造過程中的切割晶圓步驟,會產生很多混和著切割液與矽粉的廢砂漿。因為裡面的矽顆粒太細、要分離處理非常困難,導致許多不肖廠商把一桶一桶的廢砂漿,隨意棄置於農地或倉庫中,而引起社會的重大爭議以及對太陽能產業的負面觀感。後來,成功大學的陳偉聖教授成功開發出了廢砂漿的處理技術,透過過濾、乾燥來分離切割液與矽粉。成功製造出的碳化矽碇,可以做為鋼鐵業的煉鋼原料,藉以替代部分煤炭的使用而直接減輕空氣污染。後來技術轉移,成立了「成亞資源科技」,成功地把太陽能產業的廢棄物,轉換成為鋼鐵業的資源。
另一方面,廢棄損壞太陽能板的回收處理,也是近來社會非常關心的課題。隨著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,太陽光電的裝置量也與日俱增。光電板的平均設計壽命約為25年,所以可以預期,屆時將會有大量被廢棄或淘汰。根據工研院材化所的估計,2050年全世界的廢棄太陽能板將達到7800萬公噸,而在2045年的台灣,廢棄光電板的數量也將達到145萬公噸,相當於7000萬片之多。除了屆齡淘汰以外,每年也會因為天災或故障而有相當數量的耗損,所以台灣目前需要逐步建構處理的技術與能量。目前回收的機制已有雛形,仿效廢電器的回收制度,自2019年開始,光電板出廠時每瓩都要預先繳納一千元的回收費用,以支應後續回收成本,環保署之後也會成立回收基金。在回收技術方面,台灣過去太陽能使用不多,回收數量未達經濟規模使得技術開發緩慢。有鑑於未來需求與商機驚人,2019年4月成亞資源科技、辰亞能源,以及廢棄事業物回收業者台灣立方這三方合作,成立「台灣太陽能模組資源化產業聯盟」,共同研發回收技術。並且進一步與製造商合作,設計出易拆解型太陽能模組,若能提高回收資源的純度,就可以進一步提高利潤與應用價值。